来源:本网 时间:2012-04-24 | 分享到: |
|
广西新闻网记者 梁为
入夏之际,广西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因为受到外地担保公司“失踪”的波及,遭遇银行停放贷款,业务发展受挫。即便如此,依然有许多商人争相进入这个“收益低、风险大”的行业,这其中的缘由又是什么?
现象:
融资性担保公司遭银行“断口粮”
“前段时间广东、河南等地陆续有融资性担保公司倒闭或失踪,这些事情跟我们没关系,可现在银行却断了我们的‘口粮’,这真是一人生病,全家吃药。”广西一家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总经理张新(化名)告诉记者,现在没有业务做,他们只好先休息一下。
休息了,公司吃什么呢?张新说,现在是不能办理新的贷款了,但是以前放出去的款,还是有利息可以收的。受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公司准备将2亿元的注册资本金减少到1亿元。
不过,他们也不想涉足在金融改革大背景下风头正健的小额贷款公司,“那都是拿自己的钱去放贷,不像我们,可以通过担保从银行贷款给客户”。
作为一个依附者,张新的公司怎样才能继续留在这个行业里生存呢?他说:“银行全年不可能都是这样,而且东边不亮西边亮。”记者多方打探了解到,确实有不少国有大银行断了他们的“口粮”,但有不少地方金融机构或中小股份制银行依旧愿意通过融资性担保公司放贷。只是有的银行条件苛刻一点。因此,张新正在跟其他银行洽谈,看看能不能找棵新的“大树”依靠。
张新说,如果没有外地出现那么多系统性风险事件,银行还是愿意与融资性担保公司联手合作的。银行可获得存款、贷款以及现金流,而且贷款风险又由担保公司承担,一举多得。
说起融资性担保公司,有两个重要的数字不得不提。一个是融资性担保公司只能收取基准贷款利率一半的担保费;另一个是所担保的贷款,最多只能达到注册资本金的10倍。根据行业人士的计算,自有资金只有放大到5到6倍才有得赚,但现实中,广西大多数融资性担保公司不能达到这一放大倍数。
张新认为,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利润很薄,一旦出现1笔代偿,一年就白干了,如果出现2笔代偿,那就要亏本了。“如果真正是按规范来做,融资性担保公司真正是一个‘高风险、低收益’的行业。”一位业界元老级人物告诉记者。
疑虑:
担保公司成“壳资源”?
融资性担保公司是否真的如业内人士所说,做的是“高风险、低收益”的事情呢?记者从南宁一位与融资性担保公司有较多联系的银行信贷经理处获悉,很多商人之所以申请成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只是看中这个“壳资源”。
这位经理告诉记者,如果一个企业需要500万元的资金,就去注册一个资本金为500万元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有了可操控的融资性担保公司,自己的关联企业就可以很容易地拿到银行贷款。此外,担保公司最多还可以获得10倍于资本金的贷款。因为有了这个从银行拿钱的渠道,很多公司就忍不住打起了这笔钱的“歪主意”,比如去炒股、炒房、放高利贷等,“谁都不会嫌自己手里的钱多”。但实际上,这类公司已经没有多少资本金躺在账上了。
以前,想开一个担保公司只需要去工商部门注册就可以了。从去年4月开始,自治区金融办开始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规范管理,只有拿到金融办的许可,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因此,许多人挤破脑袋也要拿到一个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牌照。有的公司只是为了拿到牌照,一年下来都没开展什么业务,就等着“囤积居奇”,以买卖牌照为生。
正是考虑到各种系统性风险,银行才挥剑断了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联系。
反思:
规范才能发展
记者从自治区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广西一共有180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加上分支机构一共有205家,注册资本金为183.57亿元。国资背景的公司虽然不多,但这些公司的业务量却相当大,占了全区银行担保业务的70%~80%。
在短期利益的刺激下,许多融资性担保公司并没有静下心来研究如何开展业务,这也使得浮躁之风盛行。这个“冬天”过去之后,一些本不适合在这个行业生存的“歪瓜裂枣”或许能减少一些。
外地担保风险事件爆发后,我区的监管部门加大日常监管力度,严格审核新设融资性担保公司,他们希望真正有实力的投资者进入这个行业,同时加大了对现有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日常监管,以监管促规范、以监管促发展。这次外地危机的波及,或许能帮助广西的融资性担保行业进行洗牌,让既有能力又规范经营的担保公司存活下来,而且活得更好,而那些不懂经营或违规的公司,则应该淘汰掉。
这也应了张新之前对记者说的话:“这次事件对某些人来说是坏事,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或许是好事。”